著眼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要求,近年來蕪湖路街道深入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同心圓”工程,積極探索“一核三體、同興同得”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形成了“用黨建來引領、用機制來創新、用共建來保障、用網格來覆蓋、用項目來推動”的工作做法,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工作新動能。


一、“新體制”破除“舊壁壘”,“兩項改革”激蕩社區治理新氣象
一是下好街道體制改革“先手棋”。按照市委1+8系列文件精神,經包河區委編委審批,街道制定《蕪湖路街道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一辦七部兩中心,創新推出干部競爭上崗和巡督一體專班,形成了職權清晰、權責一致、運轉協調、保障充分、執行有力的組織架構和綜合服務管理體系。二是打好基層減負增能“主動仗”。著眼實現“管理扁平、服務下沉”的目標,街道深入開展減負工作,共減各類牌子56塊,嚴格按照“兩個清單”的要求核減事務,未納入清單的事項一律取消,全部取消對社區的一票否決制和目標責任狀,街道每年對社區只進行一次綜合性考核。同時,街道采用“全科社工”服務模式,讓社區工作者由“專崗專能”轉變為“全科全能”,通過“1+N”模式(1中心,多個代辦點),搭建為居民“全程代辦”平臺,實行輪流上崗和錯時上下班制度,實現對社區居民服務無縫對接。

二、“小區域”統籌“大資源”,“三大工程”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是推深黨組織聯建聯動工程根據區委相關文件精神,街道制定黨建共同體共治共享方案,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個清單,動員轄區力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2019年街道鏈接31家共同體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籌得善款11萬,認領治理項目30余個。二是強化新興領域黨建工程。與轄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常態化開展共駐共建活動。目前,街道已組建130個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支部,全部納入各社區黨建共同體,開展合作共建活動。街道商會黨建工作獲評2019年度“創新中國”工商聯(商會)工作優秀案例。金水坊文化產業園獲得第二批安徽省“小個專”黨建工作示范街(區)稱號。三是提升黨建網絡信息工程。街道積極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網絡建設,積極做好學習強國平臺、皖事通、合肥通等推廣工作,建立上下貫通的政務服務管理使用平臺,服務大廳設立綜合窗口,實現前臺一窗受理,后臺協同辦理。改版推廣“漫步蕪湖路”微信公眾號,開辟紅色領航、共治共享等黨建+治理欄目,建立街道黨建共同體共治共享、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小區黨支部工作群以及樓棟微信群,加強區域化黨建互聯互通,打造樓棟“110”,推動轄區各領域黨組織、小區樓棟黨組織對居民群眾“有求必應”,做到“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


三、“交響樂”取代“獨角戲”,“四曲聯唱”奏響協同治理新樂章。
一是在黨建力量配置上以精促強。按照社區書記專職化管理相關文件要求,按程序選準配強社區黨委書記、專職副書記,遴選優秀年輕干部充實書記助理隊伍,按要求嚴格落實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優先推薦優秀社區書記進入街道領導班子,目前已推薦兩名社區書記擔任街道領導班子成員,不斷提升基層黨建骨干力量的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二是在多方參與架構上以變求新。建立社區紅白理事會、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等“一居多會”制度,抓好黨小組長、居民樓棟長、治安員、衛生員等“多長多員”隊伍建設;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吸收居委會代表、居民代表、物業公司代表成立“三位一體”的議事機構,協調解決了廣場舞擾民、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小區停車位分配等一系列問題。三是在網格化治理上以小見大。街道成立網格化服務中心,將全街劃分成為16個基礎網格,按照1+2+N的模式,建立網格長和網格員隊伍,建立網格日常巡查、“前端自治+ 后端共治”快速處置以及4+X執法聯動等工作機制,確保問題和隱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解決。四是在服務陣地建設上以點帶面。街道和社區均按要求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完善黨建、文體、養老及各類服務功能,構建“十五分鐘”服務圈,結合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在多個小區建立“梧桐鄰里”小區黨群服務站,作為黨員群眾學習、活動和為民服務的平臺,最終實現以點帶面,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四、“微平臺”助推“大融合”,“五社聯動”開辟社區治理新征程
一是首創居家養老合作社新模式。街道與安徽樂邦慈善基金會、黨建共同體單位共同發起建立“樂養互助”專項基金,創立居家養老合作社,設立“兩庫三清單”,鏈接轄區資源,為轄區老人提供集身體心理、精神關懷、個人增能等方面服務,逐步構建互助養老、關懷養老、專業養老和救助養老相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已鏈接32個服務資源方,提供37項標準化服務,合作社區共有社員800余人,其中特殊老人90名,實現了六類重點老人的全覆蓋。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服務項目進行督導跟進,注重培育社會組織開展上門探訪和情感關懷服務,目前共孵化8支社會組織,凝練出鄰里探訪“敲敲門”、志愿理發“銀絲坊”、便利維修“樂居屋”等十大為老服務品牌,連續多年獲得包河區最美公益項目之一,并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二是建立城鄉社區協商新體系。街道按照“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社會參與、多元共治”思路,探索構建“1+6+X”協商議事架構,建立“點事、定事、議事、訣事、辦事、評事”的“六事”協商工作流程,打造社區協商的工作閉環。通過在線上線下廣泛收集民情民意,制定涉及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益事業、物業管理等55類的議事協商指導目錄。在各社區普遍設置紅色議事廳、黨群議事廳,在小區設置“梧桐鄰里”黨群服務站,因地制宜建立議事角、議事亭、議事長廊,開展協商議事會、民情懇談會、工作聽證會等形式多樣的協商議事活動。南園社區居家養老助餐點工程建設、友誼社區儀表廠宿舍征遷、茶亭社區省人大宿舍加裝電梯、東陳崗社區“小隱于野”特色街區打造等項目,都是社區協商的項目化成果,2019年街道被評為“安徽省第二批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三是開創小區分類精準治理新局面。在堅持“一核三體、同興同得”理念基礎上,按照分類施策、精準治理的思路,在太湖新村小區、中鐵四局機關大院、送變電家園小區、宿松小區等居民小區進行試點推廣,總結提煉形成四種小區治理模式(社區主導、居民參與的回遷小區治理模式;社區引導、居民自治的商業小區治理模式;社區介入、居民協商的單位小區治理模式;社區指導、居民自管的三無小區治理模式),解決了一大批居民所急所需的難痛點問題,達到了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效果,特別是太湖新村社區形成的和美小區建設“四個一”工作法,先后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新華社專刊報道。街道曙光社區和太湖新村社區先后被評為安徽省城市基層黨建示范社區。四是形成“兩級四類”社區治理人才培養新格局。依托赤闌橋黨群服務中心,引入合肥市博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作為技術指導,成立街道社區治理學院,依托各社區睦鄰中心建立各社區治理學院,緊緊圍繞街居治理短板,編制系統化培訓課程,常態化面向街道工作人員、社區兩委、社會組織、樓棟長等進行社區治理創新能力培訓,激發了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