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路街道東陳崗社區屬典型的老城城市社區,轄區共有物業管理、單位自管、無主管等各類型小區等26個,絕大部分屬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老年人口集聚、物業管理缺失的問題較為嚴重。近年來,東陳崗社區黨委深入貫徹落實市委1+8文件精神,圍繞區委紅色領航和美小區建設要求,創新推出“紅色領航、事務共商、服務共做、難題共解、文明共創”的“一領四共”小區治理服務模式,聚焦提升組織力,擴大條塊參與度,增強黨群認同感,有效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的良性互動,讓居民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紅色領航聚眾力。堅持圍繞“組織進樓、服務進家、協商共治”的工作目標,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從社區延伸到網格、小區、樓棟。依據人口數量,以主次干道及街巷支路為界,將轄區劃分為8個網格,成立網格黨支部,由社區“兩委”人員擔任網格長及支部書記,建立網格人員職責清單和工作筆記,實現網格管理服務常態化。采取黨群家訪、服務進家、日常探視等形式,積極發動居民黨員骨干擔任黨小組長、樓棟長和志愿者,目前共建立起樓棟黨小組31個,發動黨員骨干68人、居民骨干308人,與黨建共同體單位簽訂共建項目8個,構建起網格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社會組織、黨建共同體單位等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使社區黨組織聯系群眾有了“新橋梁”,服務為民有了“好幫手”,解決問題有了“主力軍”。
事務共商解民憂。東陳崗社區黨委按照1+6+X的模式建立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協商委員會,在重點小區成立協商議事會,協商工作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居委會代表、居民代表、人大及居務監督委員會代表、政協委員、物業公司代表、鄉賢及社會組織代表等參與,涉及的事項利益相關方,根據協商事項進行動態調整。社區黨組織每周進行一次協商事項梳理匯總,建立起“六有我”的共建機制——樓門小事我來管、鄰里困難我來幫、發現問題我來提、解決事項我來參、反饋結果我來講、和美平安我來保。如送變電家園小區居民通過小區環境定期巡查,提出小區雜草叢生、居民亂拉電線、建筑垃圾清運不及時、不文明養犬等問題,社區通過黨組織牽頭,召開物業人員、居民骨干參加的小區議事會,形成解決問題的項目化清單,社居委、物業公司、居民骨干三方分工落實,并建立效果評估機制和落實反饋機制,讓問題得到真正落實解決。今年以來,社區共組織召開小區議事會16次,為居民解決煩心事50余件。

服務共做促和諧。東陳崗社區凝聚一批由資深社工督導、機構運營主任、一線社工組成的跨專業、多元化管理團隊和服務力量,巧妙借力,鏈接社會資源為居民提供專業服務,有效擴大了黨組織工作覆蓋面。充分利用街道社會服務中心力量,積極參加微公益創投活動,孵化組建和美衛士、愛心來敲門、連心橋等12支志愿者隊伍,常態開展春季送政策、夏季送清涼、秋季送健康、冬季送溫暖等系列活動,形成紅色頭雁志愿服務、情系桑榆為老服務、彩虹課堂兒童服務、探尋節日之美、健康徒步服務等5個項目服務品牌。深入細致的志愿服務就像一個個“紅色細胞”,深入居民的“血液脈搏”里,給社區帶來激情和活力,架起鄰里和諧和睦的橋梁。

樓棟共治創和美。針對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薄弱、管理精細化不夠的問題,東陳崗社區積極在小區推進以樓棟微治理、景觀微更新為代表的“二微治理”,按照“自己家園、自己做主、自己出力”的自治模式,利用街道小V基金建立紅色引擎物業服務、幸福鄰聲樓棟自治、特殊群體日常探訪等項目,紫荊花園小區熱力站改造、送變電家園小區果樹認領、金龍苑小區樓道清理、小區定向越野等一批活動成功實施,拆解難點、消除痛點、打通堵點,許多老舊小區紛紛開啟“逆生長”之旅,以“和美”為關鍵詞的同心圓正不斷延展擴大,以送變電家園和金龍苑小區為龍頭,社區初步形成了基礎型“和美樓組”、活動型“和美廣場”、自治型“睦鄰小區”三位一體、點面結合的 “和美家園”治理體系。
文明共創展新顏。東陳崗社區以“大黨建、小網格”為中心,發揮黨建聯盟單位、物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各方作用,變單干為協同,化被動為主動,解決小區文明創建重難點問題。如與省水文局開展“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清掃小區廣場活動,與物業單位開展除“四害”活動,組織居民黨員開展認領小區果樹園活動,組建巡邏隊開展日常巡查活動,重點整治亂停車、樓道亂堆放、毀綠種菜、地面垃圾等問題,確保每個區域不留“死角”。嚴格落實網格責任制,建立網格問題分類處理機制,一般性事務由網格責任人現場處理,需要協調處理的由網格責任人協調物業處理,緊急性工作或不能獨立辦理的,由網格責任人上報街道聯動執法中心處理,確保每個問題在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