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2018年,園區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10.4億元,社消零總額232.24億元,進出口總額39955萬美元,實現財政收入36.68億元;獲批國家和省市科技創新成果共98項,實現授權專利1137件。
一、聚焦高質量發展,煥發主導產業新動能
堅持“黨建為轉型發展舉旗定向,產業升級增值賦能”的思路,立足“包河產業發展主平臺、安徽中心新窗口”的區位優勢,鎖定園區發展戰略定位和產業體系布局目標,激發黨員干部緊盯大企業、主攻大項目的韌勁,形成區域跨越發展增長極。在發展思路上,圍繞“1+3”(“1”即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3”即生物醫藥、檢驗檢測、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產業,培育創新平臺、科研中心、總部經濟“三大業態”,打造高端新興產業基地,北科天繪、華潤三九、伊普諾康等一批行業引領項目、旗艦項目先后落地。目前,園區已擁有江淮汽車、安凱汽車等整車制造企業,國軒高科、巨一動力等產業鏈核心部件企業,銳能科技等產業鏈企業近70余家。涵蓋整車、電池、電機、電控和充電設施等領域,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等逐步形成國內外競爭力。此外,注重產業指導、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支持企業開展自我轉型,中建智立方、徽商總部廣場等一批轉型平臺先后建成,成為總部型經濟的聚集地。

二、引攬高精尖人才,打造科創園區新高地
以黨建凝聚人才,堅持黨管人才,全力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發展環境,緊扣高質量發展解決技術、人才等瓶頸問題,吸引創新人才,打造創業生態空間。園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3家,擁有國家和省市級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與技術中心總數量53個;建有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7家。在積極落實各類人才政策的同時,重點加大高層次人才落地補貼、人才公寓建設力度,總建面10萬平方米的長白山路公租房(人才公寓)入住率已達95%。截至目前,園區企業共吸納就業人數為13萬人,引入國家級領軍人才12人,省級和市級領軍人才54人,碩士及以上人才3061人。

三、整合資源“價值鏈”,首推益企服務新模式
圍繞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率先組建益企黨群服務中心,整合了黨務服務、公共服務、產業服務和社會服務四大類服務資源,為園區企業提供點對點指導、面對面服務和專業化培訓。2018年,完成工商注冊2800余家,提供窗口服務1萬多項次,舉辦各類專題培訓40余次,幫助企業申報各類專項資金近1.6億元。2019年,在全市首推金牌“店小二”代辦服務工作,踐行“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作風,為園區32家代辦審批各類手續78項,辦結各類問題929個,獲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圍繞企業招工難、融資難等問題,延長金牌“店小二”服務鏈,組織140多家企業,舉辦6次各類主題的大型招聘會,幫助企業招聘4000余人次;幫助企業對接中關村科技金融、合肥市產投、徽商銀行、光大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舉辦銀企對接會、科技金融對接會,累計解決資金需求9300萬。



四、做優產城“生態圈”,開創和美園街新局面
遵循“宜居生活新空間,最美省府北大門”的愿景,園區堅持產業環境和生活環境“兩手抓、兩手硬”。堅持規劃引領,按照“一體三翼”空間布局,以包河經開區為主體,聯動淝河、駱崗、濱湖卓越城3大片區,制訂空間和產業規劃,統籌謀劃新格局下的新空間、新產業和新功能。強化功能配套,按照產城融合發展思路,制定園區《環境建設三年滾動計劃》,全面實施市政路網、電力燃氣、園林綠化、水環境治理、公共交通、安置小區、教育醫療、社區中心、保障住房和生活配套“十大提升”工程。盆景變為風景,花園大道綠化提升工程、許小河綜合治理工程成為合肥樣板;愿景化作現實,美丹小學、滬上人家中學、美丹家園二期、榆林橋畔二期、滬上人家為入園企業量身打造了宜居宜業宜學的舒適環境。

五、培育科技型載體,引領創新創業新熱潮
自獲批雙創示范基地“國字號”招牌以來,包河經開區依托建設科技資源高度密集的綜合載體,著眼于政策資金扶持、科技成果對接、創新項目孵化等重點環節,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2018年10月,經省發改委認定,智匯工園省級創意文化產業戰新基地資金支持項目成功獲批;11月,經國家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聯合下文認定,包河經開區科技資源支撐型特色載體。去年以來,園區利用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相繼舉辦了中科類腦智能沙龍、微軟混合現實技術沙龍、阿里云工業大腦交流會等各類技術專家交流47次,通過加強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平臺、行業領軍企業戰略合作,為新興產業賦能,助傳統企業轉型,全力打造“雙創包河”升級版。
